郑和七次下西洋,在海外多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虽然他的寿命相比现代人来说不算长,但他的人生经历却异常丰富精彩,远远超过许多普通人。通过以他事迹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和动画配资网上配资炒股,老少皆知他的传奇故事。
大多数人都知道,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推动和平外交,建立与各国的友好关系,彰显明朝的国威。然而,这一说法并非被所有人认可。关于他远航的真实动机,历史上也存在诸多不同的猜测,虽然这些猜测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,但依然被广泛讨论。直到印度洋中发现了郑和从明朝带去的一块石碑,翻译碑文后,人们才基本厘清了他的真实意图。
郑和被史书称为“三宝太监”,即阉人。无论是谁,知道他以太监身份受皇帝重用,完成如此壮举,都会感到惊讶。因为在传统印象里,太监多被囚禁于宫中,生活受限,缺乏自由。太监在社会上普遍受到轻视,甚至在宫廷内部也有等级之分,虽有些大太监地位显赫,令朝臣敬畏,但他们在民间的声誉极差,鲜有人真正尊重。
然而,郑和却是例外。他在百姓中极受爱戴,甚至有雕像供后人瞻仰。那座雕像身姿挺拔,体格健硕,毫无奴颜婢膝之态。除去没有生殖特征的细节,初看根本难辨他是太监。古代被送去做太监的,多是贫困家庭被卖,或战俘,郑和属于后者。如果没有那场战乱,他成为太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展开剩余86%“郑”并非他的原姓,他本名马和。“郑”是后由皇帝赐予,以示宠信。马和出身回族,祖辈迁居云南,曾隶属于元朝云南王麾下,拥有贵族头衔,建立了家族基业。元朝覆灭后,云南旧势力残存,马家仍保持较高声望。除了显赫出身,马家世代传承的精神风貌,也是当地人尊敬的原因。
马家与大多数回族一样,信奉伊斯兰教,尤其向往麦加圣地,朝觐麦加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愿望。然而,中原至麦加的距离极为遥远,古时交通极其不便。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的古训,也反映出出行的艰难与风险。一次远行等同于生离死别,客死他乡的可能性极大。
如今有飞机、火车等便捷交通,古代最快不过骑马,且道路稀少,不少路段需徒步穿越,历经风餐露宿和重重险阻。从云南到麦加,千里迢迢,充满未知与危险。但郑和的祖父与父亲奇迹般地完成了朝觐,也因此马家在当地赢得了由衷尊敬。这一传统与荣耀本应传承到郑和,但新旧势力的冲突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
1381年,朱元璋的皇权稳固后,开始剿除他眼中的云南旧势力,派军队点燃战火,誓要斩草除根。马家作为旧势力的密切关联者,首当其冲遭遇劫难。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俘,阉割后送入宫中做太监,十四岁进入燕王朱棣府中任侍从,迎来人生重大转折。
朱棣惜才爱才,虽然郑和幼时遭遇变故,但他聪颖好学、奋发进取,很快赢得朱棣青睐。太监一旦被奴役,性命归属主人,较易被掌控,也难掀风浪。朱棣巧妙利用此点,从侍从中选拔人才,近身侍奉,且不惜重金培养,聘请老师传授学识,提供丰富书籍。郑和倍加珍惜学习机会,勤读兵书,锻炼武艺,凭借优良基因天赋,长成身材高大、体格健壮的非典型太监形象。
他才智过人,文武双全,迅速脱颖而出,成为朱棣重用的心腹。靖难之役中,郑和更是以常人难及的体力与勇猛参与战斗和指挥,立下赫赫战功。功绩显赫,朱棣赐他“郑”姓,升为内官监太监。次年便委以远航重任,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。
郑和航海从1405年起,至1433年结束。62岁逝世,古代已属高龄,现代视角却觉其寿命不长。长期劳累奔波,积劳成疾,临终时只盼归乡,却未能亲见故土,病逝于返航途中,归国时已成冰冷尸体。
对于郑和频繁远航的真正动机,后人多有猜测。有人认为他肩负寻找建文帝的任务。朱棣夺位非正统,明摆着是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抢来的皇位。建文帝朝内外防患甚多,尤其忌惮朱棣这位最年长最强大的藩王。为削弱藩王势力,他推出削藩政策,激化矛盾,朱棣遂借机起兵叛乱。建文帝败局已定,自焚身亡,但尸体身份始终成谜。民间衍生诸多传说,有隐居、有潜逃。只要建文帝生死未明,朱棣的皇位就不稳固,拥戴者不甘安分。因此,郑和远航被传是为探寻建文帝下落。
无论真实目的如何,郑和代表明朝远航,每次出行均装备精良,人员财物一应俱全。作为大国的友好使者,通常国家不愿树敌,反而顺势发展友好关系,虽偶有例外。第二次远航,郑和专程访问锡兰(今斯里兰卡),带去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,碑文记录了明朝友好意图。这块石碑最终遗落海底,1911年被打捞出土。
访问期间双方曾发生冲突,有说法称锡兰国王贪婪,试图勒索甚至谋害郑和;另一说则指郑和想带回供奉的佛牙舍利,锡兰不肯。幸而郑和凭借丰富战场经验,化险为夷,顺利返航,第二次下西洋还带回了舍利。此举受朱棣指示,借助宗教信仰安定民心。
随石碑留在锡兰的,还有郑和赠送的丰厚财物。碑文明确记载,他此行旨在建立友好关系,所携财富多为见面礼。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外交,还有清剿海盗、开辟新航线的附加任务。海盗自古以来难以根治,严重威胁沿海百姓生活。陆地上的盗匪易于管控,海上则不同,海盗可借小岛藏匿,且部分海盗来自他国,治理难度倍增。
郑和虽无航海经验,但敢于冒险,懂得灵活应变,在航海专家辅佐下,顺利带领庞大船队。朱棣手下能信任的宦官不多,郑和成为首选。其船队如海上巡逻队,震慑海盗,保障海上安全。他成功剿灭当时恶名昭彰的“海盗王”陈祖义。
陈祖义原为明朝走私者,因管控加严转行海盗,甚至篡夺小国王位。其残暴嗜杀,包括明朝船只均遭劫掠。朱元璋曾悬赏捉拿,朱棣更加码至750万两白银。陈祖义试图以投降计策接近郑和,实为图谋海上优势。郑和识破计谋,一举摧毁其海盗队伍,押回明朝斩首,根除一大祸害。
除了这些惊险经历,郑和更多时间致力于拜访海外国家,开拓贸易网络。部分国家落后贫穷,面对强大明朝使团只能依附求援,郑和不仅平等贸易,还传授技术文化,帮助当地发展。至今海外仍留有纪念郑和的建筑,流传他的故事。
面对较强国家,郑和不以武力压迫,而是保持友好。他们中有主动来明朝进贡、开放贸易通道的,也有自愿成为藩属的。民间商队依靠郑和开辟的安全航线远航贸易,明朝一时海贸繁荣,丝绸瓷器远销海外,提升国家声誉。同时,海外特产和文化流入明朝,促进交流互惠。
郑和七下西洋,为明朝带来无数利益,开辟的新航线成为后世珍贵财富。可惜的是,他的详细航海档案在清朝时期神秘消失。有人认为因其宦官身份不被尊重,档案遭恶意焚毁;也有说法指乾隆皇帝下令销毁。无论真相如何,失去这些珍贵史料,对历史研究是巨大损失。
现代仍有人轻视郑和的宦官身份配资网上配资炒股,但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性别或身份。他的贡献和传奇故事,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。
发布于:江苏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国家认可的配资公司_股票网上开户_联华证券炒股杠杆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