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寅恪(1890年—1969年)正规股票平台排行
陈寅恪的一生都没有获得一张完整的高等教育文凭,也无耀眼的学历示人。
1904年,他自12岁开启了漫长的留学生涯,先后辗转于日本,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、瑞士苏黎世大学、法国巴黎政治学院、美国哈佛大学等校求学,广泛涉猎东方古文字学、中亚古文字学等,先后掌握了梵、巴利、波斯等8门外语,尤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,但是直到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,他也未曾拿下一张文凭。
对此陈寅恪表示:考个博士并不难,但为了一个课题消耗两三年不如用同等时间学更多的知识。
当提及他的学问,
梁启超谦逊地说:“他的学问胜过我。”
傅斯年称赞道:“他的学问,定是三百年来第一人!”
吴宓感叹:“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。”
陈寅恪189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,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,父亲陈三立为清末进士、诗文名家。陈寅恪祖孙三代的经历,可谓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折射。
展开剩余88%葛兆光先生曾撰文说:
有人曾说,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,那么我想,陈寅恪也许可以称作中国最痛苦的学人。学人比文人更不幸的是,学人的理性使那些痛苦压抑积存在心底而不得宣泄。
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,又是一个自视极高的学人,他不能不时时从书斋中伸出头来,探望一下他身边的祖国,不能不时时为这万方多难的祖国发出一声叹息。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陆扬认为,现代史家中,陈寅恪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一位。
他在唐史方面的工作更是他史学成就的核心,也是真正奠定他作为20世纪伟大史家声誉的基础。于1940、1941年战火绵延中相继完成的《隋唐渊源制度略论稿》和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,是陈寅恪最重要的两部唐史论著,此后虽仍不断有重要作品问世,但基本未超出这两稿的框架。
陈寅恪为何选择唐史作为他史学研究的核心?
陈寅恪选择唐史并非纯粹冷静的学术选择,而是包含某种历史敏感度,即他很早就认识到清代与唐代,尤其是晚清和晚唐之间,存在着惊人的相似,这可以说是一种视域的融合。
陈寅恪受中国史界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他对史学材料的掌握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超出同时代其他学人。
今天为大家分享陈先生的代表作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,和陈先生借助唐诗来考证唐史,开启“以诗证史,亦诗亦史”的研究风尚的代表作《元白诗笺证稿》,一起学习陈先生的治学方法。
1.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
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代表作
了解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必读书
也是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
李唐传世将三百年,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,两朝之典章制度傅授因袭几无不同,故可视为一体,并举合论,此不待烦言而解者。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,仅传世之旧籍。而其文颇多重复,近岁虽有新出遗文,足资补证,然其关系,重要者实亦至少。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。
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,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,北逾大汉,南暨交趾,东至日本,西极中亚,而迄鲜能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,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。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,分析其因子,推论其源流,成此一书,聊供初学之参考,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。
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,然究析其因素,不出三源:一曰(北)魏、(北)齐,二曰粱、陈,三曰(西)魏、周。
所谓(北)魏、(北)齐之源者,凡江左承袭汉、魏、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,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,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,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。其在旧史往往以“汉魏”制度目之,实则其流变所及,不止限于汉魏,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。旧史又或以“山东”目之者,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,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。又西晋永嘉之乱,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,至北魏取凉州,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。其后北魏孝文、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,故此(北)魏、(北)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,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,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。
所谓梁陈之源者,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,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,而传之于李唐者,易言之,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,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,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。旧史所称之“梁制”实可兼该陈制,盖陈之继梁,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,其事旧史言之详矣。
所谓(西)魏、周之源者,凡西魏、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,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,或远承魏、(西)晋之遗风,若就地域言之,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,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,而产生之混合品。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,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,实较微末。故在三源之中,此(西)魏、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。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(西)魏、周之遗业,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,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(西)魏、周之遗物,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。
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,其体裁若舆旧史附丽,则于事尤便,故分别事类,序次先后,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《通典》、《唐会要》诸书,而稍为增省分合,庶几不致尽易旧籍之规模,亦可表见新知之创获,博识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马见责也。
又此书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,首章备致详悉,后章则多所阙略(见僧佑书《三藏集记》拾《僧叡大智度论》序及《大智度论记》。寅恪案:鸠摩罗什译经虽有删烦,然于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,盖天竺箸述体例固如是也,后人于此殊多误解,以其事非本书范围,故不详论)。故于前礼仪章已论证者,如三源中诸人之家世地域等,则于后诸章不复详及,实则后章所讨论仍与之有关也。谨附识于叙论之末,以见此书之体制焉。
——《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叙论
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:从礼仪、职官、刑律、音乐、兵制、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,上溯汉魏南北朝、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。
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: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。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
2.《元白诗笺证稿》
陈寅恪先生“以诗证史”的代表作
借助唐诗来考证唐史
开启“以诗证史,亦诗亦史”的研究风尚
堪称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
本书旨在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元稹、白居易叙事诗的考证,阐发唐代政治史。作者认为中国诗包含时间、人事、地理三点,故与历史发生关系。将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,将同一时代人物关系和地域连贯起来,则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纪载之不足。
本书即利用中国古诗的特点来研究历史,同时又以史家的眼光来的拓展文学的视界,作者文间旁征博引,融合文学,历史,地理,人事。可谓以一人之命运管窥乃至考据断代之典章,制度,器物,风俗,以市井所喜谈论流传之名妓,艳诗,传奇主角入手,丝丝入扣,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,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。
3.《陈寅恪手批旧唐书》(全八册)
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
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
《陈寅恪手批旧唐书》是《陈寅恪手稿集》的第一部分。《陈寅恪手稿集》依类分册,包括文稿、笔记、批点等大类。留存下来的古籍批点部分体量最大,收录了陈寅恪阅读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晋书》《资治通鉴》《高僧传》等典籍时在原书上的圈点和批注。手批《旧唐书》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。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,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。为还原原本面貌,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。
每日一书
《梭罗传》
每日一词
《新华典故词典》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国家认可的配资公司_股票网上开户_联华证券炒股杠杆观点